![]() 王淑嫻正在精心刺繡 資料圖 近日,非遺靈寶刺繡市級傳承人王淑嫻耗時兩個月完成一幅中型刺繡“魚戲蓮”,繡工精巧,色彩雅潔,寓意吉祥福瑞,頗具豫西風情,被三門峽市文化館送往鄭州展覽。 靈寶刺繡俗稱“扎花”,工藝源遠流長,早在春秋時期的虢國宮廷,就已經能夠使用連環針法繡出龍鳳圖紋,史稱虢繡。到了宋朝,虢繡技藝走出宮廷進入尋常百姓家,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份珍寶。2012年,靈寶刺繡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。如今,在靈寶各地的傳統集會上,刺繡被面、肚兜、窗簾等精美的手工藝品頗受群眾歡迎。 內容豐富 技藝精湛 靈寶市文化館館長李艷娜介紹,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十分豐富,大都取喜慶、吉利之意,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“諧音”,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愿,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,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,如“蓮生貴子”“喜鵲登梅”“麒麟送子”“鴛鴦戲水”“并蒂蓮花”“鯉魚穿蓮”“百鳥朝鳳”“石磙繡球”“鳳戲牡丹”等等。 靈寶刺繡代表性針法“拉鎖子”“辮子繡”和“打子繡”等獨具特色,是其他地方刺繡所沒有的。除此之外,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“包針繡”“納紗繡”“平針”“盤金”“補繡”等傳統技法,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“繃花”和“補繡”技法?嚮,是以針引單線,寥寥數針做放射狀,繡出生動的花朵,雖屬輔助技法,卻在繡品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。“這些技法,一般多用在布制的玩具上,如在威嚴的老虎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繃一朵小花,使其兇猛中顯出幾分憨態,十分逗人喜愛。”王淑嫻表示,“補繡”在繡品中運用更為廣泛,其特點是能使繡出的物品產生一種浮雕的效果。 王淑嫻介紹,靈寶刺繡工藝針法豐富,變幻無窮,繡工精巧,繡技要求很高,簡單點的掛件裝飾品需要一兩天時間繡制成,復雜的刺繡作品要花費幾個月,有的甚至一兩年時間才能完成。 延綿傳續 發展創新 在河南的民間刺繡中,豫西地區靈寶的民間刺繡十分突出。靈寶婦女心靈手巧,刺繡手藝和剪紙的技能往往是“母女相傳,代代傳承”。王淑嫻便是傳承了婆婆、姥姥、太姥姥幾代人的指尖技藝,如今,她的兒媳、孫女也跟著她學刺繡。 靈寶刺繡歷經延綿傳續并不斷發展創新,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,其內容多屬生活實用型。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(以婦女、兒童為主),都以刺繡加以裝飾。如衣服的袖口、衣領、裙邊,以及圍裙、窗簾、被面、童帽、手帕、襪底等物品,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,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 靈寶市又是戲曲藝術之鄉,各種民間戲曲如“道情”“河南梆子”“皮影戲”等深受群眾所喜愛。因此,民間戲曲、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、服裝、色彩和人物造型,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繡品中,不斷豐富靈寶刺繡內容。 目前,靈寶刺繡代表人物有李雪層、孟富彩、王淑嫻、張會琳等。拿王淑嫻來說,她多年來在不斷繼承和發展虢繡的基礎上,汲取其他藝術精華,并結合本地獨特的自然風光、民間習俗、風土人情以及深厚的黃帝文化、老子文化、民間傳說等地域文化,同時緊扣時代主題,不斷拓展豐富虢繡的表現內容,創新虢繡的表現形式,不斷增強刺繡作品的藝術效果,相繼創作出《九龍圖》《東北虎》《五子拜壽》等優秀作品。 煥發生機 “繡”出未來 “靈寶刺繡近年來發展得不錯,許多傳承人繡制的刺繡工藝品款式多樣,做工精良,受到老百姓熱捧,實現了就地創業、在家就業,這項指尖技藝逐步轉化為‘指尖經濟’。”李艷娜說。 隨著靈寶刺繡傳承人對繡品的不斷創新,他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,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購買。近年來,傳承人探索出一條“線上+線下”的銷售模式,他們不僅會在傳統農村集會上售賣各類繡品,也會在淘寶、抖音等線上平臺進行宣傳推銷,銷量可觀。 “中老年人喜愛顏色鮮艷的傳統刺繡工藝品,年輕人則喜愛淡雅、圖案時尚的刺繡作品,我們會有針對性地進行繡制,讓作品受到更多人喜歡。”王淑嫻表示,如今,她的刺繡作品每幅根據尺寸大小,售賣價格在1000至8000元左右,年收入可達10萬余元。 “我們也會給銷售繡品的刺繡傳承人推薦一些官方線上平臺,如‘非遺大街’等。”李艷娜表示,各個傳承人的作品都在靈寶市文化館里展覽過,館內工作人員專門制作了傳承人聯系方式二維碼,方便來參觀的群眾聯系購買繡品。 一針一線傳承中華文化。靈寶刺繡傳承人群體正在通過不斷努力,使更多人了解并熱愛這項民間非遺技藝,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來傳承弘揚這項民間藝術。 ( 編輯:tln ) |
非遺“針”功夫 指尖“繡”傳奇
本報記者 單義杰
來源: 發布日期:2023-09-12 打印

- 上一條:戴帽子的張老師
- 下一條:靈寶北陽平遺址群“探秘”